東南亞地區農業自動化浪潮興起,熱釋電感測器在精準農業領域展現驚人潛力。馬來西亞科技公司Fiberpro推出「智慧畜禽養殖監測系統」,在養殖場內建置高密度PIR感測器陣列,每具感測器可監測半徑15公尺範圍,透過專利演算法分析家禽活動頻率與體表溫度變化。當偵測到異常聚集行為或體溫異常時,系統會立即發送預警訊號,協助養殖業者早期發現禽流感等傳染病,實測顯示可降低疫情損失達35%。
泰國稻米產區廣泛採用PIR驅動的智慧驅鳥系統,這套由泰國農業大學研發的裝置,搭載360度旋轉機構與特定頻率聲光驅趕功能。當PIR感測器偵測到鳥類入侵,會自動啟動驅趕程式,並根據入侵規模調整反應強度。重要突破在於系統採用深度學習技術,能有效辨識害鳥與益鳥,避免誤驅趕對農田有益的鳥類。實際應用數據顯示,這套系統可減少鳥害損失約30%,且單組太陽能供電系統可持續運作長達6個月。
越南水產養殖業者創新結合PIR感測器與物聯網技術,開發出「智能水質調控系統」。在蝦池周圍安裝的PIR感測器,可24小時監測蝦群活動狀態,當偵測到異常聚集或活動力下降時,系統會自動啟動水質檢測程式。若發現溶氧量不足,即時啟動增氧機;若檢測到水質惡化,則自動換水。這套系統在湄公河三角洲的實測顯示,可提升蝦苗存活率達25%,並節省水電耗能30%。
印度政府推動的「智慧鄉村計畫」大量採購本土化PIR模組,用於道路照明與農作物防盜系統。印度電子製造商BOSCH推出的低成本PIR模組,特別強化防蟲與防塵設計,透過特殊奈米塗層與密封技術,有效解決鄉村地區昆蟲干擾問題。該模組已部署於10萬盞太陽能路燈,每年節省用電達1200萬度。澳洲農業機器人公司RipeRobot則將高精度PIR感測器整合於採收機器人,利用果實成熟度與熱輻射特性關聯,實現非接觸式成熟度辨識,在柑橘園試驗中採收精度達到95%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