亞太區安控市場需求激增 熱釋電感測器邁向AI整合新紀元

近期亞太地區智慧城市建設加速,帶動熱釋電感測器(PIR sensor)技術突破。台灣工研院與日本村田製作所合作開發出「多頻譜AI感測模組」,透過結合熱釋電效應與毫米波雷達,能同時偵測靜止人體與移動目標,解決傳統PIR靜態盲區問題。該技術已導入韓國智慧建築案場,透過邊緣運算分析人員活動軌跡,實現節能與安防雙重效益。東南亞市場則因熱帶氣候挑戰,廠商推出「抗高溫版本PIR」,透過陶瓷封裝與溫度補償算法,在45°C環境下仍維持誤報率低於0.1%。

歐洲聯盟最新發布的《建築能源效率指令》要求2030年前所有公共建築需安裝自動感測系統,包括英飛凌、意法半導體等大廠紛紛推出符合ErP指令的超低功耗PIR方案。其中義大利企業SORSA開發的「太陽能PIR路燈系統」,整合能量採集技術,可在陰雨天持續運作14天,已於希臘、西班牙等地部署超過5萬組。北美市場則聚焦隱私保護,加拿大企業XandarTec推出「無影像感測方案」,僅透過紅外線熱輻射變化判斷空間使用率,獲得多國醫療機構採用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