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市場規模與產業定位
1. 中國大陸:規模化生產主導全球供應鏈
– 產能優勢:2024年中國大陸PIR感測器年產能突破1.8億件,占全球總產能62%,長三角與珠三角為核心生產基地,成本較進口產品低40%,本土市場自給率目標2030年達85% 。
– 頭部企業布局:海康威視、大華股份合計占全球市場份額25%,主要透過政府智慧城市專案(如路燈改造單案超10萬盞)與智能家居需求(占營收45%)驅動增長。
– 出口策略:憑藉性價比優勢搶攻東南亞市場,2025年目標市占率30%,但高端12μm紅外陣列晶片仍依賴進口,中小企業同質化競爭壓縮毛利率至35-40% 。
2. 台灣地區:高附加值技術切入利基市場- 技術整合路徑:台企以精密製造與國際併購突圍,如國巨收購德國賀利氏感測器部門,整合鉑薄膜溫控技術,產品單價較大陸同類高30% 以上。
– 市場定位:聚焦車規級與醫療設備高端領域,本土產能僅占全球15%,但出口占比達42%(東南亞為最大市場),透過專利授權模式降低東協客戶維運成本35% 。
– 研發瓶頸:受限本土市場規模,年研發投入僅大陸頭部企業的1/3,材料工藝(如鉭酸鋰晶體)雖領先,但AI算法整合能力落後。
二、技術路線與創新能力對比維度
中國大陸廠商 台灣廠商核心技術 ● MEMS工藝+AI算法融合(誤報率0.5%)<br>● 低功耗無線組網(待機0.15W) ● 精密薄膜工藝(耐溫-70℃~500℃)<br>● 差分電路抗電磁干擾(信噪比提升4倍)專利布局 2024年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800+項 國際專利占比60%(聚焦美歐日)典型案例 煒盛科技AI驅動感測器導入西門子供應鏈,呼吸監護準確率98.7% Panasonic「PaPIRs」系列獲寶馬冷媒監測訂單,精度±50ppm
三、應用場景擴張策略差異
1. 大陸:政策驅動內需市場
– 智慧基建:政府「十四五」規劃推動智慧路燈專案,深圳盛騰青技術中標泰國曼谷20萬盞訂單,整合AS063H晶片實現無階調光。
– 醫療與安防:跌倒檢測系統需求年增25%,但高端醫療設備感測器市占率不足10%,仍被歐美廠商主導。
2. 台灣:高端應用國際化
– 車用電子:切入電動車冷媒洩漏監測系統,替代電化學方案成本降60%,精度達車規級ISO/TS 16949認證。
– 智慧城市輸出:透過模組化設計(如霍爾微電子可拆卸感測器)降低東南亞維運門檻,菲律賓智慧路燈專案維修效率提升90% 。
四、產業協同關鍵路徑
1. 技術互補研發平台- 大陸提供AI算法與量產能力,台灣貢獻高階材料工藝(如氧化鋁陶瓷隔熱層),合作開發「抗溫漂感測器」解決工業誤觸發痛點。
– 共建紅外敏感材料實驗室:突破鉭酸鋰晶體自主生產瓶頸,降低對日德進口依賴(目前大陸自給率僅40%)。
2. 供應鏈重組避險- 台廠將高階封裝產能轉移大陸合肥、蘇州晶圓廠,利用本土化生產規避美國17%關稅;陸企透過台灣專利授權加速切入歐美醫療市場。
3. 新興市場聯合體- 組建「海康威視+國巨」競標聯盟,競逐東協智慧城市標案,結合大陸硬體成本與台灣系統整合優勢,目標2030年共同市占率50% 。
五、風險挑戰與轉型建議風險類別
中國大陸挑戰 台灣挑戰技術斷層 高端紅外陣列自給率不足30% AI邊緣運算整合落後國際大廠政策波動 歐盟鉛限令(2024/EC)衝擊出口 美國關稅削弱價格競爭力國際競爭 Murata數位PIR感測器市占率年增15% InfraTec可調波長技術壟斷氣體檢測轉型建議:
– 大陸:設立國家級感測器創新中心,補貼本土12μm晶片研發,2026年前實現高端材料自給率60% 。
– 台灣:推動「感測器AIoT化」產業升級計畫,補助企業採購AI訓練算力,縮短算法開發週期50% 。
結語:競合時代的關鍵五年兩岸PIR產業正從「垂直分工」轉向「水平競合」,大陸規模化生產與台灣高附加值技術的協同,需在車用電子認證標準(如ISO 26262)與智慧醫療數據協議上達成共通框架。若能在2030年前完成東協市場整合與技術互補,有望共同搶占全球40% 份額,重塑國際感測器供應鏈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