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術革新與政策驅動雙輪並轉 PIR 感測器產業迎爆發期 台灣廠商憑技術優勢搶占全球供應鏈核心

近一個月以來,全球被動紅外線(PIR)感測器產業動態頻繁,技術突破、政策升級與區域市場擴張形成共振,推動產業進入高成長軌道。從松下、霍尼韋爾等國際大廠的新產品發布,到歐盟、北美祭出強制性技術標準,再到台灣廠商在亞太供應鏈中的持續發力,全球 PIR 感測器市場正經歷「量價齊升」與「技術換代」的雙重變革。台灣作為全球三大 PIR 感測器供應地之一,憑藉封裝技術、成本控制與國際合作優勢,有望在智慧建築、工業安防等藍海市場中進一步擴大市占率。

一、市場動態:政策與需求雙輪驅動,區域增長差異顯著

全球 PIR 感測器市場正迎來政策與需求的雙重利好,區域市場呈現「成熟市場升級、新興市場爆發」的格局。

政策強制升級拉動高端需求

歐盟於 10 月底正式通過新版《建築能效指令》(EPBD),要求 2026 年起新建商業建築必須安裝整合 PIR、毫米波雷達與環境光感測的「多模態感測系統」,直接推動歐洲市場規模預計 2027 年突破 25 億歐元,年增率達 14%。北美方面,UL 標準 UL 639-2025 將紅外靈敏度誤差容忍度從 ±15% 收緊至 ±10%,並新增萬小時可靠性測試,該標準 2027 年實施後,預計全球 7% 現有產品將面臨淘汰,倒逼廠商技術升級。

新興市場成為增長引擎

東南亞、中東等新興市場需求爆發,成為產業增長關鍵動力。菲律賓與台灣立積電子合作興建首座 PIR 感測器生產基地,2026 年 Q3 投產後初期年產能達 500 萬顆,專攻東南亞高溫高濕環境專用產品;中東地區則因石油設施安防升級,推動防爆型 PIR 感測器需求激增,霍尼韋爾推出的「防火焰」PIR 感測器單價高達 12 萬新台幣,仍拿下沙烏地阿拉伯 5,000 套訂單。據統計,2025 年全球 PIR 感測器市場規模已達 5.71 億美元,預計 2032 年將飆升至 14.62 億美元,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 14.38%。

二、技術革新:多維度突破重构產品力,智慧化融合成主流

近一個月的產業動態顯示,PIR 感測器正從單一偵測功能向「高精度、低功耗、多場景」升級,技術革新聚焦三大方向。

核心性能指標持續突破

國際大廠紛紛刷新產品極限:松下推出的「超微動作偵測」PIR 感測器,偵測距離達 10.8 米,可辨識手部擺動、坐姿調整等微幅移動,誤報率較前代降低 40%;加拿大 ADPRO PRO 的工業級產品偵測距離更達 15 米,3D 防拆技術可即時識別攀爬、切割等破壞行為,誤報率低於 0.2 次 / 周。台灣廠商則在微型化與穩定性上實現突破,台北市的 Emcom Technology 推出全球最小數位 PIR 感測器 RC 191 PIB 2,直徑僅 80mm,卻能實現 360°、10 米範圍偵測,安裝靈活性大幅提升。

多技術融合成為核心趨勢

AI 視覺、毫米波雷達與 PIR 感測的融合方案快速普及。大陸歌爾股份推出的 GM-PIR20 模組,整合紅外線與視覺辨識技術,可識別人員年齡、性別與行為模式,誤報率低於 0.5 次 / 周,已獲松下採用於智慧門鎖;德國西門子的 Desigo PXC 系列則將 PIR 與溫度感測聯動,使建築能耗降低 35%。業界預測,2030 年多模態融合產品將占據 58% 市場份額,成為高端市場主流。

低功耗與環境適應性升級

針對物聯網應用場景,長續航與寬溫域成為產品競爭關鍵。法國 ELA Innovation 推出的 PIR-6Y 感測器,搭配 AA 電池即可連續運作 6 年,支持 Wirepas Mesh 與藍牙雙協議,符合歐盟 GDPR 隱私規範;霍尼韋爾的 HFS-950 則可在 – 40℃至 80℃惡劣環境中運作,耐受 1,000℃高溫達 15 分鐘,專攻石油化工等高風險場景。

三、區域競爭:台灣廠商憑供應鏈優勢,卡位亞太核心市場

全球市場競爭呈現「歐美主導高端、亞太掌控量產」的格局,台灣廠商憑藉技術積累與產業集群優勢,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。

台灣已成全球重要供應基地

根據 HS 編碼 853190 的全球貿易數據,台灣與中國大陸、印度並列為全球三大 PIR 感測器供應地區,產品遠銷印度、秘魯、厄瓜多爾等主要市場。台灣廠商的核心優勢在於「技術 + 成本」的平衡:亞德諾半導體的 AD-PS100 模組通過德國綠建築認證(DGNB),單價較歐洲同級產品低 22%,2026 年歐洲銷售量預計突破 500 萬顆;森霸傳感採用 MEMS 封裝技術,使產品靈敏度穩定性提升 30%,順利通過 UL 新標準預認證。

跨界合作與產能布局加速

台灣廠商透過「技術輸出 + 本地生產」擴大市場覆蓋:與松下合作將 PIR 感測器集成於智慧照明系統,預計 2026 年 Q1 量產;立積電子不僅參與菲律賓生產基地建設,更推出支持 AI 行為辨識的 AP-200 模組,可區分人員與寵物,誤報率低於 1%,成為 element14 菲律賓站「零元試用」計畫的主力產品。此外,台灣廠商在平面方形透鏡、抗潮濕封裝等關鍵技術上的突破,更契合東南亞、亞太地區高密度建築與惡劣環境的應用需求。

四、挑戰與機遇:標準壁壘與市場藍海並存

儘管產業前景樂觀,台灣廠商仍面臨標準升級與技術替代的雙重挑戰,同時也迎來新興場景帶來的發展契機。

核心挑戰亟待應對

一方面,國際標準收緊導致研發成本上升,UL 639-2025 與歐盟 EN5013122 標準對靈敏度、環境耐受性的要求提升,迫使廠商加大 ASIC 晶片與算法研發投入;另一方面,60GHz 毫米波雷達在部分高端場景的滲透率逐步提升,2028 年預計達 23%,對傳統 PIR 產品形成替代壓力。此外,氧化钒等核心材料的價格波動,也直接影響產品成本結構。

新興場景打開增長空間

智慧農業、醫療照護與新能源設施等領域的需求爆發,成為台灣廠商的突破口。越南本土品牌推出的農業專用 PIR 感測器,雖成本僅歐美產品 1/3,但技術門檻較低,台灣廠商可憑藉 AI 辨識與低功耗技術切入中高端農業監測市場;在智慧醫療領域,可移動、無接觸的 PIR 存在偵測方案,已在台灣科技園區的醫療照護場景中試點,未來市場潛力巨大。據預測,2028 年智慧農業與醫療領域的 PIR 感測器市場規模將達 12 億美元。

五、前景展望:2026 年迎產業拐點,台灣廠商有望擴大全球市占

展望未來,全球 PIR 感測器產業將在技術融合與政策驅動下,迎來加速增長期,台灣廠商具備把握機遇的核心優勢。

市場規模方面,2026 年將成為產業拐點:歐盟新標準正式實施拉動高端需求,東南亞、中東的基礎建設與工業升級進入高峰期,預計全年全球市場規模將突破 8 億美元,其中工業級與多模態產品的增速將達 20% 以上。台灣廠商若能持續強化與國際大廠的合作,並深耕東南亞生產基地,2027 年全球市占率有望從目前的 15% 提升至 20% 以上。

技術路線上,「智慧化 + 本土化」將成為核心主轴。台灣廠商可聚焦 AI 邊緣計算、MEMS 微型化與區域化定制三大方向,針對東南亞高溫高濕、歐美高環保標準等不同市場需求,推出差異化產品。此外,配合台灣當局的「新質生產力」發展戰略,加強與高校、科研機構在算法優化、材料創新上的合作,有望進一步鞏固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技術優勢。

總體而言,PIR 感測器產業正處於「政策紅利 + 技術升級 + 需求爆發」的黃金時期,台灣廠商憑藉成熟的供應鏈、扎實的技術積累與靈活的市場應變能力,有望在全球產業競爭中實現市占率與獲利能力的雙提升,成為亞太地區 PIR 感測器產業的創新與供應核心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